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今日要闻

追光逐梦 看西安“光链”如何破局而生

hth官方来源:西安日报2025-05-08我要评论(0)

  西安中科光电设计的“仝人智能”焊接机器人。(西安高新区供图)这里,每秒都有光子芯片在流片产线诞生,每周都有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每月都有创新产品发往...

这里,每秒都有光子芯片在流片产线诞生,每周都有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每月都有创新产品发往全球市场……


当“光子革命”浪潮奔涌而至,西安这座硬科技之都正发出璀璨光芒。


连日来,记者走访西安高新区多家企业发现,作为西安光子产业聚集地,这片创新沃土已悄然构建起光子技术全产业链生态圈,以全要素协同的创新矩阵,在中国光子版图上镌刻出独特的“西”引力坐标。


“红外之眼” 重塑感知边界


在西安高新区,有一家企业正以“红外之眼”重新定义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这就是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孵化,西安中科立德红外科技有限公司自2015年创立以来,凭借对红外热成像技术的不断探索,在智慧城市、工业检测、医疗诊断等领域构建起多维感知网络,将红外成像从“可视”推向“可测”乃至“可识”,让尖端科技走出实验室,成为守护大众生活的“隐形卫士”。


“在中科立德,红外热像仪对目标的观察不再停留在可视层面,而是深入到精确测量。”4月30日,记者走进这家企业,公司董事长刘伟告诉记者,企业攻克了远距离高精度多光谱智能成像测量、轻量化AI大视场弱小目标检测识别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红外热像仪不仅能穿透烟雾、精准测温,而且能解析物质成分,让不可见的光谱信息转化为智能决策依据。


这种技术跃迁,在车载辅助驾驶系统领域体现得尤为显著——面对夜间、雾天等复杂路况,其“双光融合摄像头+AI算法”的架构在光照少、强眩光等极端环境下仍能生成高分辨率图像,即便在全黑环境中也能清晰成像,并且具备抗强光干扰、智能识别预警功能,为驾驶人提供全天候视觉辅助。


在生态保护领域,中科立德研发的森林火灾监测系统彰显出科技的温度。


针对森林火灾监测难题,中科立德融合红外与可见光成像技术,搭载高精度转台和智能算法,其研发的监测系统可实现360度全景监视,在浓烟弥漫或夜间环境下仍能精准捕捉火点,迅速完成自动报警。


这种将“防”置于“救”之前的科技思维,正在重新定义应急管理的时空边界。


从智能车载辅助驾驶系统到油田智能哨兵,从要地安防到智慧消防,致力于将红外热成像技术与互联网、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中科立德,正在将红外产品深入智慧城市、智能楼宇、车载辅助以及医疗等领域,努力实现“红外改变生活”的愿景。


作为我省光子产业链链主企业,中科立德核心技术涉及复杂光机研制、精密转台控制以及智能医学红外诊断筛查等领域,形成精密光机元件、光学镜头、红外热像仪、光学视觉导航吊舱、医疗诊断设备等产品,具备光电产品从设计、加工到集成、检测全过程的实现能力,在红外热成像技术领域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智能光电设备研制道路。


“当技术突破与场景创新同频共振,就能迸发出改变行业的力量。”刘伟表示,中科立德将继续深耕智能光电技术,让红外感知从专业设备走向大众生活。


“具身智能”深耕千亿蓝海


5月6日,记者来到西安中科光电精密工程有限公司,一台搭载立体视觉智能识别算法的焊接机器人正灵活转动机械臂,对钢结构件进行自主修正焊接。


据了解,这是西安中科光电自主研发的“仝人智能”焊接机器人,凭借其具身智能技术,该公司正在改写工业机器人只能重复固定动作的历史。


作为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首批孵化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西安中科光电深耕具身智能领域十余年,成功突破人工智能底层理论和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提出的具身智能理论,让机器人实现了“手眼”协同作业——通过立体视觉系统实时感知环境,自主构建物理空间认知模型,面向桥梁钢构、建筑钢构、船舶制造等多品种、小批量、工件综合误差较大、焊缝形式复杂的离散制造场景,实现一键式、无人化自主焊接作业。


“这一技术将开拓千亿级的市场应用。”西安中科光电市场部主管赵健告诉记者,这些技术及其应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业生产效益。例如,“仝人智能”焊接机器人的稳定性极高,可以全天24小时不间断作业,有效解决焊接任务中下料误差、组对误差、焊件变形等问题,高效精准开展焊接作业,该产品经过4年多的开发迭代,已经在国内几十家不同领域的客户现场实现了规模化的落地应用。


记者了解到,相较于依赖大数据“喂养”的AI模型,具身智能强调机器人在物理交互中自主构建认知系统。这种技术范式,不仅有助于破解工业场景数据获取难的困局,而且能让智能装备具备应对未知工况的能力。


目前,西安中科光电已形成具身智能视觉终端、具身智能机器人(智能焊接机器人、智能测量机器人、特种应用机器人)两大业务板块,创新成果可解决造船、重工等行业普遍存在的离散制造生产问题。


记者注意到,在西安中科光电的生产车间,新一代具身智能机器人已开始探索、适配更多工业场景。具身智能及其相关技术体系,正在叩开千亿级智能制造市场的大门,为传统产业升级注入澎湃动能。


“逐光破障”改写超快成像格局


5月6日,在中智科仪科技有限公司的研发车间里,中智科仪联合创始人金鹏程向记者展示、操作了“逐光”皮秒时间分辨门控相机——这台不足手掌大小的设备,承载着我国在超快成像领域打破国外垄断的雄心。


自2016年创立至今,中智科仪聚焦门控成像领域,通过底层技术重构,将传统科研仪器的体积、功耗和成本压缩至原产品的1/10至1/50,用“中国智造”改写了行业规则。


这款国内首款商业化皮秒时间分辨门控相机,以国外竞品十分之一的成本,实现了长视距穿透成像的技术突破。


记者了解到,其核心优势不仅体现在高分辨率的透烟成像清晰度方面,更在于将传统设备长达1年的交付周期缩短至1个月,特别是全天24小时实时技术响应体系,重构了服务标准。


技术突破,迅速转化为产业价值。


在消防救援中,“逐光”系列设备可穿透火焰和浓烟识别生命体征,提升搜救效率;在智能交通领域,远距离穿透浓雾弥补监控短板;在工业焊接场景中,实时监测高温炉内状态,提升成品率……目前,相关产品已服务于全国上百家科研单位,并且在交通、消防、工业等领域形成试点应用。


技术突围的背后,是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中智科仪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超快成像联合实验室,将光源集成效率提升50%;通过与西北工业大学合作开发的智能算法,将成像数据处理速度提升3倍;联合西安光机所突破皮秒级成像技术,设备已应用于量子通信等重要领域。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作为陕西省、西安市光子产业核心承载区,西安高新区牢牢把握全球光子技术革命“窗口期”,自2021年启动“追光计划”以来,以强链补链延链为牵引,打造出“光子材料-光子元器件-光子模块-光子设备/系统”全产业链条。


数据显示,高新区光子产业规模已突破300亿元,汇聚莱特光电、中科微精等链上企业200余家,多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上市企业构成创新矩阵。


“高新区的集聚效应让创新成本降低50%。”金鹏程的账本折射出产业生态优势——研发中心与上游供应商直线距离不超过3公里,联合攻关响应时间缩短至2小时;与卓镭激光等企业深度协同,通过定制光源破解高温测量难题,引入先进封装工艺令设备体积缩小60%,采用中科原子高灵敏度探测器、杏林睿光微片激光器等本土化核心部件,产品迭代效率提升30%……


站在秦创原光子产业创新聚集区,记者放眼望去,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等“国家队”与创新企业比邻而居,“曲率引擎”光子芯片园、光子制造园、光子传感园三大载体串珠成链……


当硬科技之火遇见产业生态东风,西安正以“追光逐梦”的魄力,为中国光子产业发展标注新坐标!


(记者 李欣怡)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