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29日,第四届生物医学光子学交叉融合学术论坛(BPC2025)在上海嘉定圆满落下帷幕。论坛依托《中国激光》“生物医学光子学”专题刊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及高水平论文,设置备受行业关注的专题与邀请报告,衍生多元、立体的同期活动,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企业的300余位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参会,共同交流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前沿技术与创新应用,将这一交叉领域的学术研究推向新高度。
从学科前沿到产业蓝图,各类报告精彩纷呈
6月28日,大会正式拉开序幕,由大会共主席、深圳大学屈军乐教授主持。首先,《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蕾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嘉宾致以热烈欢迎。在致辞中,她强调,生物医学光子学作为激光技术与生物医学交叉融合的前沿领域,近年来实现很多重大的突破,为医学诊断、治疗和监测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方法,这是一个 “不设天花板”的学科,凭借独特的学科魅力与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不断斩获瞩目成果。杨蕾表示,中国激光杂志社满怀期待,盼望着更多前沿成果在这一领域绽放光彩,也期待与会者在交流合作中碰撞思想火花,携手开拓生物医学工程应用的全新疆界。
大会报告环节,上海理工大学顾敏院士、北京大学魏勋斌教授、暨南大学关柏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叶坚教授的报告成为全场焦点。
在“神经形态光子学:赋能光学人工智能”报告中,顾敏院士介绍了以光速运行的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其对当前内窥镜成像和处理技术产生的颠覆性影响;并展望了光学人工神经网络对超分辨率光学显微技术(特别是MINFLUX, 最小光子通量超分辨显微镜技术)的应用。这些交叉研究将为发展下一代智能光学诊疗系统和神经形态感知器件提供全新思路。
北京大学魏勋斌教授分享了“免抽血在体流式细胞动态监测结合人工智能突破循环 ( 肿瘤 ) 细胞检测瓶颈”的报告,他介绍了其研制的活体流式细胞仪的工作原理,这项技术可用于循环肿瘤细胞的监测,适用于肿瘤等疾病的早期诊断和血细胞的免疫分析等研究。实现了无创实时活体检测循环肿瘤细胞,为肿瘤转移机制研究和临床实时监测提供了重要工具,对肿瘤的治疗将具有重大的意义。
暨南大学关柏鸥教授在“光纤光声成像技术”报告中,介绍了团队在光纤光声成像方面研究进展,详细报告光纤激光超声传感器技术、小动物头戴式和内窥式光声显微成像技术、深穿透光声层析成像技术等内容,为光声成像系统小型化和实现可穿戴设备提供了新思路。
上海交通大学叶坚教授作题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代谢组学研究的潜在工具领域”的特邀报告,分享了最新的表面增强拉曼分子组(SERSome)技术和数字胶体增强拉曼光谱(dCERS)技术,以及探讨其在代谢物表型和定量分析中的应用,展示其在疾病代谢标志物和癌症诊断方面的能力,并为疾病代谢检测提供新的思路。
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交流中,7个专题分会场围绕光与生物组织相互作用、显微成像技术、光学成像与检测、光学调控与治疗、生物光学传感与操纵、组织光学光谱与成像、纳米生物光子学技术等核心方向开展了深度的学术交流。各领域专家学者分享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展现出学科从理论研究迈向产业实践的广阔前景。现如今,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的创新成果正逐步走出实验室,不断推进产业发展,持续为生命健康产业注入新活力。
青年才俊的锋芒时刻
聚焦青年科研人才的培养是本届会议的一大特色。会议精心设置了学生快闪报告、张贴报告,以及各专题的主题报告、学生报告,为青年科研人员和学生搭建起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有效激发了其创新思维与科研热情。
无论是快闪报告还是张贴报告环节,都吸引了众多参会代表参与、观摩,现场学术交流氛围浓厚。评审专家秉持严谨、公正的态度,对各项成果进行认真评审,并对优秀成果给予充分肯定,激励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最终,海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等5所高校的学子获得“优秀快闪报告”奖项,深圳大学屈军乐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奖;北京理工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5所高校学子荣获学子获得“优秀张贴报告奖”奖项,北京大学魏勋斌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奖;上海理工大学、暨南大学等3所高校学子获得“人气张贴海报奖”奖项,暨南大学关柏鸥教授为获奖学生颁奖。
科研与应用交融共生,激活产学研生态
在BPC2025会议现场,产学研跨界联动通过展商与学术平台的深度协作精彩呈现。二十余家光电企业携前沿技术产品亮相展区,其展出的光学检测设备、医学成像系统等成果,既源于大会报告中专家学者探讨的生物医学光子学理论,又针对临床诊疗、健康监测等场景完成应用转化。
在展区内,参会代表与企业人员围绕光学医学交叉领域的创新成果展开热烈交流,高校团队研究与企业技术产品形成良性呼应,构建起“学术理论—技术研发—产业落地”的完整链条,生动展现了生物医学光子学领域通过展会与会议联动,推动光学技术赋能生物医学实践、服务人类健康的蓬勃活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