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订阅
阅读| 订阅
技术前沿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机所陈卫标、侯霞团队:星间链路的无信标光快速捕获方案,实现终端快速建链

来源:上海光机所2025-07-23我要评论(0)

背景介绍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星间激光通信作为实现高速、低延迟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正逐渐成为新一代卫星网络的核心。然而,低轨卫星具有轨道高度低、运动速度...


背景介绍

随着低轨卫星互联网的发展,星间激光通信作为实现高速、低延迟数据传输的关键技术,正逐渐成为新一代卫星网络的核心。然而,低轨卫星具有轨道高度低、运动速度快等特点,导致激光链路在建立和保持过程中面临更大的挑战。其中,频繁的星间接入与退出使得激光通信终端必须具备快速、高精度的链路建立与维持能力。


为了实现快速建链,激光束的指向精度要求极高,卫星的激光建链过程犹如在数百公里外拿着激光笔照射快速移动的对端目标,任何微小的姿态扰动、轨道预报误差或光轴误差都可能导致通信中断。因此,提高激光终端在动态环境下的快速建链与稳链能力,成为当前激光通信系统研究的关键方向。指向误差修正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技术手段。通过恒星标校和星间标校结合,有望显著提升系统对链路扰动的鲁棒性,实现低轨卫星网络中高效、稳定的激光通信链路动态管理与控制,支撑未来大规模星座系统的高性能运行。


创新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侯霞、鲁绍文团队针对星载激光通信中快速建链的应用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参数寻优的激光通信终端指向在轨快速标校方案。该方案综合应用复杂的坐标系转换和误差修正矩阵,实现了对理论指向矢量的高精度修正,采用了斐波那契查找算法结合最小二乘法的寻优策略,提高了标校过程的收敛速度和精度,实现了对激光通信终端光轴的快速、精确标校。修正后的指向误差结果如图1所示,最小0.02 mrad,最大0.81 mrad,平均误差为0.42 mrad。


图1 指向误差修正拟合曲线


课题组在卫星上进行了多次在轨验证,实现了同轨道面上卫星之间最小指向误差为0.10 mrad,最大0.95 mrad,平均误差为0.46 mrad,如图2(a)所示;异轨道面卫星之间最小指向误差为0.01 mrad,最大1.46 mrad,平均误差为0.51 mrad,如图2(b)所示,在轨验证结果与最后一次指向偏差修正结果吻合。阶段性在轨验证实验表明,对激光终端指向偏差修正后,指向残差约为0.5 mrad,平均捕获时间从最初大于8 min减小到小于15 s,最大不超过30 s,与国内其它在轨建链验证试验(θFOU<1.5 mrad)相比具有显著提升。


图2 星载激光通信终端建链测试。(a)同轨道面;(b)异轨道面


从修正后的指向误差验证数据可知,同轨道面卫星间的指向精度总体上优于异轨道面卫星间,这与轨道特性相吻合,同轨道面建链,电机的动态范围小,指向也更加精确;异轨道面间的建链,动态范围更大,需要修正的方位、俯仰电机指向位置也更广。同时,这两种链路的指向误差都存在周期性变化的特点,这是由轨道周期特性、轨道外流对于卫星舱板的形变等多方面因素所引起的。同时,经多次建链试验结果统计,指向误差较大的时候均是卫星进出阴影区的时候,卫星进出阴影区时,温度、能源、传感器和动力学环境的变化共同作用,导致指向误差增大。


总结与展望


在后续工作中,团队将聚焦于高精度指向实时修正模型的建立与优化,进一步将系统指向残差从当前水平减小至激光束散角量级,实现秒级建链功能。该研究将显著提升激光链路的稳定性和可用性,为基于激光星间链路的卫星互联网建设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未注明其他出处的作品,版权均属于hth官方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获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 用,并注明"来源:hth官方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其他来源的作品及图片,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媒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③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请及时向本网提出书面权利通知,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具体链接(URL)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在收到上述法律文件后,将会依法尽快移除相关涉嫌侵权的内容。

网友点评
0 相关评论
精彩导读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