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沙特吉达港的夜空被一道幽绿色的光束划破,21架胡塞武装的自杀式无人机如蝗群般扑向石油设施,却在距离目标数公里外接连爆燃,化作夜空中转瞬即逝的火球。
操控台前,沙特军官盯着屏幕上闪烁的“OW5-A50”标识,嘴角微微上扬,这场原本可能耗费数亿美元的防御战,实际拦截成本仅231美元。
而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北方工业集团交付的那套激光武器系统。
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正在被改写,而改写它的不是传统的导弹或火炮,而是激光,一种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里的武器。
中国在激光武器领域的突破,已经让西方军事专家开始重新评估未来战场的形态。
如果说无人机是“穷国的空军”,那么激光武器就是“富国的防空”,只不过,这里的“富国”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强国,而是那些掌握了低成本高效能防御技术的国家。
2025年盛夏,当中国兵器工业集团首次公开展示那套代号“OW5-A50”的激光防空系统时,西方军事观察员的反应与其说是震惊,不如说是某种“终于来了”的复杂情绪。
毕竟,50千瓦的功率意味着5公里外,一架呼啸而来的无人机可能还没来得及调整姿态,机翼就已经被烧出一个拳头大小的洞。
这玩意儿最不讲道理的地方在于,它让传统防空系统看起来像在用古董思维打仗。
想象一下:对手放出一群造价几千美元的无人机,而你不得不掏出价值一套房的导弹去拦截,这不是打仗,这是经济自杀,激光武器的出现,直接把这种荒诞局面给掀了桌子。
更让传统军工企业头疼的是,这套系统不仅便宜,还越打越“上瘾”,导弹打一发少一发,但激光只要供电跟得上,它就能像游戏里的无限弹药外挂一样,从早打到晚。
俄乌战场上那些靠数量硬冲防线的无人机群战术,在激光面前突然就变成了“排队送人头”的愚蠢行为。
当然,激光也不是万能钥匙,浓雾天它的效率会打折扣,持续作战对散热系统是个考验。
但中国工程师显然早就想到了这些,高原测试数据显示,在某些特定环境下,这套系统的有效射程甚至能再往上蹿一截。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激光武器有没有用”,而是“传统防空系统该怎么证明自己还值得天价预算”。
而且,和激光笔相比,防空导弹需要几秒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命中目标,而在这段时间里,无人机可能已经完成了攻击任务。
但激光武器也优缺点,恶劣天气就是大忌,因为持续高功率发射对散热系统的要求极高。
不过,中国已经在技术上找到了部分解决方案,比如在西藏高原测试时,利用稀薄空气减少激光散射,使射程提升了18%。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激光武器已经开始动摇西方军火巨头的垄断地位。
当沙特选择用原油而不是美元支付那批OW5-A50时,华尔街可能还没意识到这意味着什么,但五角大楼肯定懂了。
阿联酋更直接,一笔120亿美元的对美军购说砍就砍,转头就把订单塞给了中国,美国军火商总爱在合同里夹带"使用说明书":什么时候开火、打谁、怎么打,条条框框比武器参数还多。
而中国这边就简单多了:"钱到位,货拿走,怎么用是你的事。"这种"不废话"的生意经,正在让中东的武器采购清单变得越来越有意思。
激光武器的崛起,本质上是一场“不对称战争”的升级,过去,弱国用无人机消耗强国的防空导弹,现在,强国用激光武器让无人机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但这场竞赛远未结束,土耳其刚刚展示了全球首款激光坦克“ALKA-KAPLAN”,而北约也在采购100千瓦级激光武器。
未来的战场,可能会演变成“激光拦截无人机,无人机躲避激光,激光再升级”的循环。
沙漠深处,一辆8×8重型卡车静静停驻,车顶的激光发射器微微调整角度。
远处,一架无人机悄然升空,机翼在夕阳下泛着冷光,突然,一道肉眼几乎不可见的光束闪过,无人机在半空中炸裂,残骸如落叶般飘散。
车内的操作员看了一眼能源读数,轻声自语:“还剩99.9%的电量,够打一千次。”
如果未来激光武器成为主流,传统的导弹和火炮会不会彻底被淘汰?或者,无人机厂商会不会研发反激光涂层技术?
转载请注明出处。